首页 资讯 正文

鼓捣币:数字货币也许就是金融竞争的终极战场

鼓捣币 2019年12月10日 06:52

数字货币作为新生事物,可能给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经济运行甚至是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对较为发达的经济体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比较复杂,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不考虑政策制约的前提下,数字货币可以做到点对点交易,效率高、速度快,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有竞争力,因此,数字货币国际化的障碍也相对较小。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主权货币,就需要接受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约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必要的。去几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决定因素并非军事力量,而是金融能力。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仍然会反映到金融领域,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许就是这场新竞争的终极战场。


很多人对发行全功能的数字货币的前景不太看好,原因就在于,很多技术性的障碍需要克服。

如果数字货币可以用来信用和投资,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随意使用数字货币支付,涉及如何防止反洗钱等非法行为。如何在数字货币和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二者缺一不可;二是如果以后数字货币可以做信贷,也就意味着货币的供应量不完全,央行的操控能力会降低,必须考虑这一点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影响。

同理,现在很多人认为天秤币很难落地,就在于数字货币和各国监管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比特币似乎很火,但其实很难做起来,原因就在于所谓的去中心化和匿名化,和金融、货币政策的中心化要求背道而驰。二者之间矛盾如何化解?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办法化解。比如去中心化问题,如果监管部门或央行可以在系统上监测这样的活动,也许就可以部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近些年,“开放金融”的理念逐渐开始流行,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出现。举个例子,你开发一个比特币/以太坊钱包,是不需要比特币和以太坊社区发放牌照的,你只要遵从技术层面的协议,就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在传统金融体系下就没这么简单,比如:你用自己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宝账户替电商的商家开设虚拟账户、收款,然后把钱分给商家,虽然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从金融业务层面来看,如果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则是违规经营第三方支付业务。这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基于公/私钥模型,用户的钱“存在地址上”,因此可以产生“去信任化”模式;而账户模型下,用户的钱存在托管者这里,如果他不是一个可被信任的第三方,难保不会将用户的钱据为己有。一般而言,第三方的可信度往往由具有更高公信力的机构来判断,也就是监管机构,信任授予的体现就是牌照发放。因此,基于现有银行账户体系的金融模式,开放性相对而言要差很多,就是这个道理。

数字货币有没有可能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数字货币的结算方式,是不是可以应用于其他金融工具的结算?这些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