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浅谈比特币不是货币的原因

区块说 2019年12月02日 08:26
随着各国中央银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不断加深,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热度不断提高。比特币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记账单位和交换媒介,它具有一部分货币的属性,但是将其称作货币还为时尚早。或许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设计来看,它们都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
比特币是区块链的重要应用,核心是“去中心化”框架下的分布式记账,交易信息按发生顺序固化为一段无法篡改、可溯源的区块,层层累加地将历史数据凝固在链中,因此具备信息完整共享、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征。正是由于比特币颠覆了传统的中心记账,因此成为对冲基金、风险基金追逐的热点,币值从2010年5月至2018年1月出现爆发式上涨,从每个0.021美元疯狂上涨至每个两万美元。但在近期,比特币接连上演“大跳水”,2018年11月14日币值兑美元下跌了648.75美元,跌幅高达10.36%;11月20日比特币跌破4100美元,跌逾16%;11月25日跌破4200、4100、4000、3900、3800、3700、3600、3500美元8道关口。在比特币跌势带动下,加密货币集体下挫,瑞波币、以太币等一周内跌幅超过25%,说明资本投资风向发生转变。

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能否被广泛接受,和这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关。以货币学派的观点,货币发行的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密切,货币超发则通货膨胀,货币不足则通货紧缩。如果国家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的反映指标,那么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会导致不同的货币政策,进而决定了法定货币的信用情况。
然而不同国家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很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它们的货币超发非常严重,此时的货币价值不稳定,常常是一贬再贬,而另一些经济增长缓慢的发达国家,正在尽力将国内的通货膨胀率提高到目标附近,这是因为它们不希望在经济停滞的过程中产生通货紧缩。总体来看,各个国家都希望法定货币的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虽然这很困难,但这却是法定货币信用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般货币的首要功能是价值度量,比特币的币值波动过于剧烈,不是一种有效的价值衡量媒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比特币本身“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的核心架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不能成为一般货币。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不具有货币资本杠杆效用,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其实资本也在创造价值。资本具有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具备的杠杆效用,通过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撬动相关要素投入,使得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此,货币需要随着生产的扩大、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供给。比特币显然不具备资本金融的杠杆效用,因为其总量是恒定的2100万个,且生产速度每4年减半,不能随着经济发展稳步增加,无法为实体经济提供扩大再生产的货币支撑。

第二,不具备容错机制,不利于资本的价值发现。真实世界的信用体系由交易主体缔结的契约构成,由于信息不充分、交易主体有限理性,初始契约并不完美,需要根据交易演进动态调整,该过程也是信用体系强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是信息不充分和交易的有限理性,由此促成风险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兴起,支撑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的价值发现。与此相反,比特币将交易信息固化为一段无法篡改、可溯源的区块,意味着契约无法动态调整,丧失了试错、容错机制,资本的价值发现作用以及风险投资等价值挖掘机构均无法存立。

第三,币值高度不稳定,弱化资本增值特性。依托货币资本预付制,资本伴随社会生产、扩大再生产而动态循环,并不断增值。换言之,只有资本增值,实体经济的循环才能周而复始地运转。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网民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物品。比特币还是一种交换工具,更是一种证券化的产品。
比特币不仅仅具有货币的应用需求、应用场景,还有证券化的内核。所谓证券化的内核,指的就是能够被人们炒卖的一种资产形式,这种资产形式,一方面有着价值内核,另一方面又有着追高的泡沫。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支持比特币的,那么最大的前景可能就是洗钱了,何况所谓去中心化,对大多数人有意义?

虽然央行控制有通货膨胀的缺点,但毕竟是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摸着良心说,如果不是因为看涨,你真的在乎会货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吗,为了所谓去中心化防篡改机制而使用一种没有几个政府承认的电子币吗?
所以说,电子货币就算有前途,肯定还需要技术上发行机制上的大幅改进,但绝不可能是比特币。真正重要的是货币和经济的搭配,而不是谁作为货币的问题。金本位的失败和金币币值的稀释证明数量稳定的记账单位不适合作为法定货币,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如果真正成为货币,很可能重蹈覆辙。